-
海南鼻箫
民间技艺是海南黎族喜爱的古老乐器之一,是用五指区特产的白竹制用而成。箫管约60厘米长,两端各有一小圆孔,距两端约10厘米处也各有一小圆孔,共有4个小孔,可以奏出7个音节,为适应鼻孔运气吹奏,箫身很细,直径只1厘米左右。鼻箫音质很好,曲调优美,别具一格。关于鼻很箫的产生,还有一段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黎族青年在五指山下相爱了。临结婚之前,这位姑娘到槟榔园采槟榔,被峒主发现,被抓起来...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海南黎族的工艺美术
民间技艺黎族工艺美术是在海南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20世纪80年代,涌现出符朝京、王雄、陈桂花、林开耀、卢丹、董伟、李卫良、黄培祯等美术工作者,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并获得许多重要奖项。林开耀的《黎族风情图》获国家文化部艺术精品二等奖,《人龙图案》选入北京世纪坛少数民族浮雕,获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一级工艺美术师”的称号...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海南人偶同演的临高木偶戏
民间技艺许多地区演出木偶戏,只设小小的舞台。台上围着布幛,演员手擎仗头木偶在幕后操纵和演唱。可是,海南岛临高县的木偶戏演出时,则是采用大舞台,不设布幛,演员擎仗头木偶化装登台,互为一体,合扮同一角色,人偶交叉表演,自古至今,自成一派,成为我国木偶艺术园地稀有的剧种。 "人偶同演"的临高木偶戏,是用临高语演唱的,主要唱腔有"阿罗哈"和"朗叹"两个...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津西第一宅石家大院
民间技艺新中国成立以后,天津市政府在杨柳青镇建立了杨柳青博物馆。博物馆设于镇上的"石家大院",即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尊美堂"石府宅弟。这座宅院占地7200平方米,房屋278间,大院长100米,宽70米,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民宅建筑,素有"津西第一宅"之称。这座坐落在年画之乡的宅院,典雅华贵,气势恢弘;砖木石雕,精美细腻;室内陈设民情浓郁...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泉州提线木偶戏
民间技艺古称“悬丝傀儡”,民间俗称“嘉礼”,是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珍稀戏种,数百年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和700余出传统剧目。在全国各类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戏又是唯一仍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泉州提线木偶形象,一般都系有16条以上,甚至多达30余条纤细悬丝,操弄复杂,与我国多数传统木偶戏相比,技巧表演难度最高。 泉州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独具匠心...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汉调二簧
民间技艺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陕西 编号:Ⅳ—31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安康市 汉调二簧又称陕二簧、山二簧,是陕西第二大剧种,流行于陕西的安康、汉中、商雒、西安及四川、甘肃、湖北的部分地区。它源自陕南汉江流域的山歌、牧歌、民歌,清代初叶受秦腔影响,并吸收昆曲、吹腔、高拨子等曲调,糅合当地方言,形成了独立的声腔剧种,原来用双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称“二簧”。为与“京二簧”区别...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桂林渔鼓
桂林渔鼓俗称道情,是桂林市的汉族传统说唱艺术。桂林渔鼓叙事讲唱道情表演形式受湖南渔鼓影响颇深。明末清初、时期都有湖南的渔鼓艺人在桂林传唱渔鼓并落户桂林,开创了桂林渔鼓的先河。 桂林渔鼓伴奏的主要乐器是渔鼓,渔鼓是由直径约十一公分长约二尺的楠竹制成,鼓面可蒙上蛇皮、蛙皮或猪板油皮,另配以简板、二胡、中胡、月琴、中阮、三弦、笛子、碟子、酒杯等等。演唱形式有两种,一是“打单筒”,即一人左手抱渔鼓...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桂南采茶戏
桂南采茶戏是广西汉族剧种戏曲之一,流传于广西南部的玉林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玉州、兴业、北流、陆川(古称玉林五属),以及相邻的钦州市部分地区,因其由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故又称“三小戏”或“三角班”。 桂南采茶戏于明末从江西赣南传入博白,由唱竹马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唱采茶,清代已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后逐步发展成熟,成为戏曲中的独立剧种。 桂南采茶戏演出内容以“十二月采茶”为主。一般演出的顺序是:1...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板凳龙详细介绍
民间技艺板凳龙是一种舞龙运动。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龙舞还有"...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
民间技艺家埠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 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中国黄河流域地道的农民画,植跟于民间,土生土长,集中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和勤劳智慧,凝结了广大劳动人民淳朴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长期以来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点,鸡在表现手法上,它通过概括、象征、寓意和浪漫主义手法来体现主题。构图完整、饱满、匀称,造型夸张、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挺拔流畅;色彩艳丽,火爆,对比强烈,富有装饰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木鼓舞
民间技艺第一批非遗名录-民间舞蹈:木鼓舞 反排苗族木鼓舞、沧源佤族木鼓舞 时间:2006年 类别:民间舞蹈 地区:贵州,云南 编号:Ⅲ-25 木鼓舞是流传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间舞蹈。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长的树木躯干,凿空内部成型。一般木鼓舞为族群全体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跳木鼓为核心的祭祀活动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晶莹建白瓷家居收藏新宠
民间技艺相信许多喜爱收藏的人们家中一定有不少艺术佳作,中国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收藏家的家居里一定也有不少陶瓷名作。其中,陶瓷名城福建德化盛产的建白瓷因其柔美独特的风格享有盛誉。近期,几位德化建白瓷名家联手在广州以太广场举办首次大规模的名家汇展,带来了许多建白瓷佳作。据专程赶赴广州的名家林建全介绍,德化制瓷的历史从明朝鼎 盛时期至今已有数百年,而德化建白瓷胎质细腻,胎釉浑然一体,色泽温润明亮,晶莹剔透...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明早期青花麒麟纹瓷器的辨伪
民间技艺麒麟,为古时象征祥瑞之兽,青花瓷器上的麒麟图案最早出现在元代,发展到明代早期时更为普遍。永乐和宣德时期的大罐、盘、碟等瓷器上,常见形态多姿、粗细各异的麒麟图案,并一直延续到清代初期。 麒麟纹饰在明代的官窑和民窑瓷器上均能见到,尤以明代初期民窑青花瓷器上的形象最为丰富生动。这一时期内麒麟形象仍能看出从元代发展演变而来的痕迹。或立或卧,或奔或坐,图案构图由繁密走向疏朗,用笔风格由工细过渡为简练...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广西文场
广西文场简称文场,又名“文玩子”“小曲”等,是流行于广西桂北官话地区的汉族清唱艺术,也是广西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响的汉族曲艺形式,在桂林、柳州等地最为盛行。 广西文场融合了江苏、浙江一带的时调小曲,以桂林方言演唱,具有桂北地方特色。它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演唱形式为数人坐唱,有生、旦、净、丑等行当之分,根据唱本中的人物来决定演唱人数,每人承担一个角色。每个演唱者还要兼操一件伴奏乐器,主奏乐器为扬琴...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 -
布洛陀
民间技艺《布洛陀》是壮族的长篇诗体创世神话,主要记述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布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丰功伟绩,自古以来以口头方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一带传承。 大约从明代起,在口头传唱的同时,《布洛陀》也以古壮字书写的形式保存下来,其中有一部分变成壮族民间麽教的。《布洛陀》的内容包括布洛陀创造天地、造人、造万物、造土皇帝、造文字历书和造伦理道德六个方面...
2024-12-31 0次
阅读更多